当前位置:国民书院>历史军事>万历昭明> 第一章 皇天眷命,为天下君!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章 皇天眷命,为天下君!(2 / 2)

那时内阁大学士只有高拱和张居正二人,尽管讲读的人事组织落在高、张身上,但国朝枢务繁忙,除了六名供职詹事府或翰林院的“讲读官”,两名由翰林院检讨担任的“校读官”,两名由敕制房办事大理寺寺正担任的“侍书官”外,四位兼带翰林职衔的“侍班官”,和两位负责统筹一切的“提调官”从未在东宫现身。

大行皇帝厌恶经筵日讲,东宫三月初三日出阁讲学,四月二十一日,大行皇帝便令“东宫辍讲”,朱翊钧更没有了接触内阁,接触六部九卿大臣,文武百官的机会。

这皇极殿中,群臣或许以不同的方式都认识他,他却认人不多,但这时能站在文武之首的,唯有首席顾命大臣高拱。

“臣在。”高拱顿首称臣,用他浓重的河南口音答道。

那部惹眼的大胡子,再加上性格急躁,臣僚和宫廷中的太监背地里都喊他高胡子,朱翊钧也从侍候的太监口中听说过。

朱翊钧望着他,继续问道:“大行皇帝说你是本朝的管仲、乐毅,你是吗?”

此话一出,满殿皆惊。

高拱没想到大行皇帝有此遗评,心里为之触动,溢于情表,但在新皇登基的大喜日子里,不敢哭出声来,抽咽唏嘘,却毫不谦逊答道:“臣是。”

匆忙下阶来到近前的冯保,顿时瞪大了眼睛,就高拱,也能比作管仲、乐毅?

配么?

一直以高拱为仇雠的冯保,眼睛、脸颊都有点红了,这不是羞的,而是气的。

听到高拱的称臣,听到高拱的回答,朱翊钧露出了笑容,大行皇帝自然没有这样的遗评,但死人,有时候比活人有用。

大行皇帝以贤相比拟,将托孤之事赋予,当着文武百官验证,尔若不实心用事,有篡权谋逆的心,日后史书作话,恐不比王莽、司马懿要好,当遗臭万年。

这是道紧箍,朱翊钧套在了高拱的头上。

朱翊钧将其扶起,望向了身后的人,问道:“你叫张居正?”

身材欣长器宇凝重的张居正立刻顿首称臣,答道:“臣在。”

虽然才四十多岁,但在京里待了二十多年,他已改掉了湖广老家的乡音,京腔说得十分地道。

“大行皇帝说你是今朝的李文正公,你是吗?”朱翊钧再问道。

对于刚直的权臣,夸赞、捧杀,是绝对的大杀器,但对于坚韧的权臣,却是无用的。

李文正公。

就是正德朝内阁首辅大臣的李东阳。

此番比作,不是来自于大行皇帝,而来自于张居正的恩师,嘉靖、隆庆两朝内阁首辅大臣徐阶,满朝皆知。

朱翊钧以大行皇帝口述,是故意的谬误,只为证明刚才、现在,以及接下来的“遗评”是真的。

大行皇帝遗评在上,恩师评价在下,张居正不但不恼,反而微笑答道:“回陛下,臣是。”

朱翊钧同样将其扶起,随后来到了第三位顾命大臣身前,问道:“你叫高仪?”

贫病交加的高仪,对即将到来的大行皇帝遗评显得忐忑,本就白净的脸上又苍白了两分,答道:“臣在。”

“大行皇帝说你人品贵重,你是吗?”朱翊钧问道。

《尚书·蔡仲之命》云:“皇天无亲,唯德是辅。”

是以,为人、为官,德操最重。

仅以此大行皇帝遗评,便能让高仪免受所有御史言官风闻奏事,青史留名。

前提是,高仪是真的君子。

朱翊钧在心里暗补了一句,“后欺之以方”。

大行皇帝遗评,夸高拱是贤相,群臣错愕不已,说张居正是名臣,群臣暗暗点头,但对高仪德行的肯定,却引起了不小的骚动。

倒不是质疑,是没有想到,由心羡慕,有此遗评,哪怕殉葬也值得啊。

高仪不胜感激涕零,想到大行皇帝过去的提携和托付,没有回答,以头碰地,回头来对高拱、张居正泣声说道:“大行皇帝待我们如此恩重,何以为报?

今日嗣君登极,我们三人应当共同立一誓言:我等奉大行皇帝遗诏,保扶幼主,当竭忠尽智辅佐政务,不私亲戚、不计愁怨、不结党羽、不受贿赂、不求无义之富贵、惟以赤诚仰报大行皇帝大恩。

若各为自身谋私,违此誓言,天诛地灭,短命惨死。

尔等愿立此誓否?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